6月15日,中国男子国际象棋队将赴俄罗斯参加世界国际象棋团体锦标赛,为卫冕而战。出发前一周,恰逢队员余泱漪23岁的生日,他在全国国际象棋团体锦标赛上与国家队队友韦奕经过一番激战,最终握手言和。
盘上拼杀正酣,全国高考最后一科的收卷铃敲响,城市、学校、专业像铁道道岔,指引940万考生带着年轻人的亲情、梦想及爱情,奔往不同方向。余泱漪不在此列,他的人生早在10岁时闪现拐点,不似这般千军万马,甚至有些寂寥,“感觉只有一种可能”,在14岁那年,他已经晋升为当时中国年龄最小的国际象棋男子特级大师。
戴着眼镜,身材单薄,余泱漪的“南方”气息比他的家乡更明晰,湖北黄石,与盛产高考模拟试卷的黄冈市隔长江相望,但一堆堆集中了经典题型的试卷没有写上过余泱漪的名字——妈妈在儿子小学一年级时就作了选择。当时,老师发给每个学生一张纸,上面有中国象棋、围棋和国际象棋三栏,“我记得妈妈帮我选了国际象棋,后来妈妈却说是我自己选的。”对于开始,因真相的不得而知被余泱漪用“偶然”来形容,但此后命运的走向却始终坚定地透着“必然”。
免费的兴趣班招揽了不少学棋的孩子,小手胡乱摆弄几番后,只有4个孩子还在坚持。作为1/4,只学了半年棋、没有系统训练的余泱漪第一次去北京参加了比赛,“只知道两套走法,白的一套,黑的一套,最后居然拿了第二,挺奇怪的。”当时的余泱漪意识不到胜利的意义,能记住的只是“赢了就开心”的本能,还有赶上父亲生日,自己大吃一顿后吐了的窘状。
这次到北京“长了见识”后,余泱漪守在棋盘边上的时间大大多于同龄人,班里的孩子还在玩“过家家”的时候,余泱漪正握着棋子,在棋盘上“左右互搏”。
赛场上佳绩不断,为余泱漪提供了上学以外的另一条路——成为职业棋手。2004年,家里有限的经济条件给余泱漪出了道选择题:世界国际象棋青少年冠军赛在希腊举行,若能在此前举行的“李成智杯”中夺得冠军,差旅费用能减免至8000元,但拿到亚军就得花1.8万元才能随队参赛,“拿了亚军就负担不起,只能回去上学。”结果,10岁的他接连夺取了棋童杯、李成智杯和世界青少年分龄组等3项赛事的冠军,国家队向他敞开大门,余泱漪告别了学校。